稻盛和夫:“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时间:2024-02-22 05:01:00来源:企业管理智库

                     `

  领导者的意愿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全体员工的意愿累积起来,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我们没有必要把经营理念想得有多么高深,理念可以很简单,自己从心底相信才能称为理念。

  宇宙的法则:心想事成

  稻盛和夫阐述过有关人生和事业的方程式,其中讲到“思维方式的数值范围是从-100到+100”。

  “心想事成”所讲的内容,其实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

  1、到底什么才是“心想事成”

  “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

  这不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可知识分子往往不太相信这种观点。

  稻盛和夫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在这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稻盛和夫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

  稻盛和夫认为,或许一些知识分子会反驳他的观点,但他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为宇宙的真理及法则。如果对它横加否定,则他努力讲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2、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佛教有“因果报应”之说。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稻盛和夫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他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中村天风先生也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抱有阴暗的念想”。稻盛和夫对此无比赞同。

  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我们常说“德”,简单来说,所谓“德”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

  所以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3、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

  虽说“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正因为如此,即便稻盛和夫再怎么拼命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

  恶念并非立刻能结出恶果,善念也并非立刻能结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对“因果报应”之说难以信服。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上了年纪的人可以20年、30年的跨度,来回顾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审视别人的人生,看看他们过去如何,现在又如何。

  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中途命运好转,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毕业踏上社会后,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每个人的人生可谓千差万别,但只要以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短则10年,长则30年,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

  因此,稻盛和夫之所以强调“心想事成”,并非想宣传“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论,而是倡导大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总之,如果纵观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实不虚的道理。他认为,这便是世间的法则。

  4、宇宙自有一股力量

  你在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

  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

  如何才能“心想事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想事成”呢?有几个条件:

  1、只是“内心希望如此”,是不会成为现实的

  稻盛和夫在前面谈到内心描绘的情形会成为现实,不过如果只是内心希望如此,是不会成为现实的。

  事实上,我们内心描绘的现象有时能实现,有时却实现不了。实现的人就相信这种说法,没实现的人就会反驳说:“你说什么呢?!如果都能心想事成,螃蟹就不会横着走了。”

  有人能实现,有人实现不了,只能说明这种说法不科学。

  所以如果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兴宗教,就会有人说:“那家伙说的都是骗人的吧。”

  如果只要心里这么想,结果就一定会如此,那么,把方法告诉大家,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也就相信了。

  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2、意愿必须“强烈”、“持久”、“发自内心深处”

  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心想事成呢?

  稻盛和夫认为,要想让内心描绘的情形成为现实,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从他的经历来看,这个条件应该是内心的意愿必须非常强烈,而且非常持久。

  只有内心的意愿强烈而持久,才能表现为外在的变化。

  想法必须发自内心深处。这意味着内心的意愿非常强烈:“无论如何都要这样。”而且,这个强烈的意愿必须持久。稻盛和夫想表示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意愿让我们心想事成,必须毫不怀疑,心无杂念。

  “结果会不会是这样呢?要是这样的话就能赚到钱了。”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意愿,也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就不相信的事情是不会实现的。

  只有始终坚信,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现实。

  3、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越详细越好

  京瓷公司就是依靠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创办起来的。公司成立之初建在京都的西之京原町,资本金300万日元,吸纳了7位志同道合者和20名初中毕业生。

  晚上,稻盛和夫和7位同人边喝酒边给我们自己鼓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京都西之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接下来会成为中京区第一的企业,然后成为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的企业。”

  当时企业的资本金只有300万日元,刚刚租借其他公司的仓库建起了工厂,他们就说出了“建成全球第一的企业”这样的豪言壮语。

  像梦话一般,他们接二连三地说出“西之京原町第一、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而他们却一脸认真地相信“一定能做到”。

  缺乏热情的人可能会想:“真是痴人说梦啊!认清现实吧!”在旁人看来连“西之京原町第一”这个目标我们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全球第一”了,可他们却是认真的。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意愿之中。要想使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有如此强烈的意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心想事成。稻盛和夫认为这是实现内心意愿的根本所在。

  那么,是否只有强烈的意愿就足够了呢?似乎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条件,这就是在内心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

  4、意愿的来源至关重要,你是为一己私利,还是为他人和社会?

  那么,失败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无法持久。

  我们的内心有多重性。略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所谓本能,它是随着我们呱呱坠地与生俱来的。婴儿一出生就渴望吸吮母亲的乳汁,这就是一种本能。

  本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它让生为肉体的人类能够保护自己并维持身体的功能。这属于一己之私利,是自我本位的。换言之,这是主观之心。很多人仅凭本能工作,他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学识和修养日益深厚,高于本能一个层面的理性开始萌发。理性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摆脱主观,从客观的角度把握事物,并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科学产生的源头。

  比科学更高的层面超越了理论、理性,更加崇高,蕴含着更丰富的精神。我们一般所说的良心,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它高于理性,比如乐于帮助贫困者,还有我们常说的善解人意。

  那么,我们在开始时谈到的强烈意愿,来自内心的哪个层面呢?是来自一己私利的本能,还是来自理性呢?

  以企业经营者为例。

  境界略高的经营者可以摆脱一己私利,时刻牵挂着员工的利益:“我自己也想成功,可同时也希望给员工带来幸福。现在以这么低廉的工资雇用员工,我一定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更大的利润,让员工尽可能地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正是为此而努力的。”

  再高一个境界,思考的问题又会有所不同:“为了使社会更加完善,我要通过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是意愿强烈还不够,意愿的来源也很重要。

  如果来自本能的强烈意愿是自私自利的,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那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主观之心,是利己之心,因此这个意愿的实现,肯定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他们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会和许多人产生摩擦。总之,他们是牺牲周围人的利益去追求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行为必定会产生反作用。他们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在反作用下,终将一败涂地。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

  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现象,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所以,我们心里不要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

  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