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领导者最重要的资质,从来都不是能力

时间:2024-02-16 05:01:00来源:企业管理智库

                            `


  一个领导者能带领企业走向未来,也能使企业陷入万丈深渊。

  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却很难折断,这个道理我们听了很多年,但放在企业当中,还是有很多老板不能深刻体悟。

  领导者自身的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资质,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无时不刻在思考怎样可以让每一个员工对公司效益更大化,从而提高企业效率。所以想要带领企业越来越好的发展,领导者就需要具备很多资质。

  什么是领导者所需的资质

  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曾谈论过领导者所需的资质,在著作中他将领导者的资质分为三种:1、深沉厚重;2、磊落豪雄;3、聪明才辩。 在大多数企业中,往往都是具备战略思维、能言善辩、有技能的人作为领导者,但根据吕新吾的看法,这种领导者只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仅仅具备第三等能力对于领导整个集团来说是不够的。正如前文所言,一个集团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在任何形势下都能带领集团走向正确方向的勇气。然而,仅有勇气还不足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磊落豪雄不过是第二等资质”。 领导者的资质中最重要的是“深沉厚重”。领导者不能肤浅浮夸,而是要具备深思熟虑、值得众人信赖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领导者必须是人格高尚的人。 换句话说,吕新吾认为领导者应当兼具人格、勇气和能力,并且量级也要按此排序。

  身为经营者,叛变的基准是什么

  除了吕新吾的三点之外,稻盛和夫认为领导者要在此基础上兼具制定愿景和目标,并且目标愿景要建立在使命的基础上。换言之,公司或部门必须明确“使命”。 企业的目标是永续发展,那么领导者就该绞尽脑汁思考,不断刨根问底,从而明确制定出让人人共鸣、具备大义名分的“使命”。而且,领导者必须拥有明确的判断基准,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创业之初,稻盛和夫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身为经营者,应该以什么基准进行判断”,因为当时京瓷的一切都必须由稻盛和夫发号施令,虽然公司规模尚小,却时刻有一堆事务等着他做判断,一旦做错一个决定,京瓷就将消失。 作为一个27岁的年轻人,稻盛和夫不具备任何经营企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根本没有判断的基准。苦苦思索后,他决定回归原点,把做人的道理当作判断基准。 稻盛和夫决心将“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经营的判断基准,并一心一意地贯彻执行这些原理原则。 这个判断基准看上去小学生都懂,但思考一下,京瓷不就是靠着这样一条基准得到了永续发展吗?

 

  谁都能懂的人生方程式

  稻盛和夫常常想,自己不过是个乡村大学毕业的人,白手起家进行创业,和那些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在一起共事,该如何提升自己呢?于是他发明了一个方程式: 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稻盛和夫解释说,人的一生及事业的结果取决于“能力”“热情”和“思维方式”这三要素相乘的结果,即人生和事业的结果取决于这个人拥有的“能力”,对人生和事业的“热情”,以及以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人生和事业。 稻盛和夫提出领导者首先要有“能力”,必须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此外,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能力”的一种。 但我们常常见到意中人,能力很强,却不肯认真踏实地付出努力。有的人虽然不够聪明,但肯付出努力,对工作充满“热情”。 “能力”与“热情”的分值范围为0~100分,而且它们之间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的关系,其结果对人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即使能力并不出众,但只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有可能超越能力优秀的人,获得优异的成果。 在这里,还需要考虑“思维方式”这一要素。思维方式的分值范围为-10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一旦思维方式为负,哪怕只是极小的负值,其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便立刻变为负数。 这么一来,“能力”和“热情”的数值越大,结果的负值反而变得越大。换句话说,这一方程式充分体现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不论一个人准备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稻盛和夫并不认为思维方式是固定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是自由的,但由此产生的好或苦果也必须自己来承担。但稻盛和夫还是殷切的希望人从年轻时就有必要探求人生中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与哲学。 稻盛和夫将作为人应该做的事情总结为了“京瓷哲学”,同时向员工反复讲述,努力共有。总有人认为这是对思想的钳制,稻盛和夫也明白想要让员工认同、接纳这些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我们可以用“登山”来比喻“应该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如果要爬附近的低矮山丘,只需以郊游的心态,身穿常服,脚穿运动鞋就能实现。 可若想征服阿尔卑斯之类的雪山,就必须配备相应的装备,更不要说攀登珠穆朗玛峰了,那更必须身怀攀岩技术,配备各种各样的装备,接受严格的训练。 正如攀登的山峰不同,需要的准备工作和装备也不相同,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经营目标不同,他所持有的“思维方式”的境界也截然不同。 换句话说,企业追求的目标越高远,员工需要持有的思维方式越高远。先确定追求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京瓷一直以来都在制定高目标,因而在公司步入正轨之后,稻盛和夫也一丝不苟地贯彻清教徒般的“思维方式”。为此他还遭受过媒体记者的中伤,说“京瓷疯了”。 同时,也有的经营者说:“快乐工作、轻松经营是我们公司的风格。稻盛先生的经营风格太清苦、太苛刻,还是我们这种轻松愉快的公司能让员工感到心情舒畅。” 对这种批评稻盛和夫根本不去辩驳,因为他所追求的企业和那些追求活得轻松愉快、同时在经营中也奉行轻松愉快风格的人截然不同。 稻盛和夫追求的目标是开拓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全新的精密陶瓷世界,让京瓷成为世界第一的陶瓷公司。 要想成就这样的企业,光靠嘻嘻哈哈、轻描淡写的思维方式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难免选择饱尝艰难困苦的道路。

 

  领导者必须具备崇高的境界

  不管是创业型企业,还是历史悠久的老牌企业,其领导者都往往具备卓越的“能力”,拥有火一般的“热情”。 而且,起初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并不差,因此他们才能获得巨大成功,企业也得以发展壮大。 然而,当成功之后,他们往往沉湎于地位、财富、荣誉以及对亲朋好友的私人感情之中,其身为领导者的思维方式逐渐变质,最后为企业扣下没落的扳机。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叩开成功大门的是领导者,导致企业没落的也同样是领导者。

  如前面所述,只要愿意承担后果,一个人选择怎样的思维方式是他的自由,但唯有以企业经营者为代表的集团领导者不能有这种想法。 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影响个人,还关系到员工甚至社会的命运。因此,统帅集团的领导者绝不可以认为选择怎样的思维方式是自己的自由。 为了集团的幸福、社会的富裕,拥有高尚深远的思维方式是领导者的义务。 在企业中,不单是高层,即便是团队的领头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思维方式。

  中国有句古话叫“惟谦受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谦虚才能令人幸福和幸运。失掉谦逊之心,是人生和经营的最大损失。即使成功,也要知足,不忘谦虚,必须因为自己的幸福而对周围人常怀感谢。同时,为了让他人幸福而奉献的“利他之心”,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当自己获得成功、春风得意时,只要拥有“利他”思想,就绝不会为人生埋下没落的导火索。(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