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人生,在于内心的丰盈

时间:2023-11-13 05:01:00来源:企业管理智库

                                             `

  王阳明说:“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我们对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带着怎样的本心去看待万物,万物便呈现怎样的状态。

  生命总是起起伏伏,坎坷不平,走过半生,才发现,人生最高级的状态,不在一时的荣辱,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1、看淡得失,放过自己

  《辽史》有云:“得勿喜,失勿忧。”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见得失的过程,不必过于计较。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明代史学家谈迁,从小勤学好问,喜欢读书,立志编写出一部记录明代史实的书籍。

  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经过三番五次的修订,终于在五十三岁时,完成了五百万字的编年体史书《国榷》的初稿。

  他将书稿放入竹筐,准备拿去印制的前一晚,一位梁上君子来到他家,误以为竹筐里有宝贝,将它偷走。

  得知书稿遗失,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谈迁一时难以接受。但一想到曾经的志向,他便放下得失,重新提笔,投入创作。

  这一次,为了使史实更加准确,谈迁走访多地,进行实地考察,花费了四年时间,完成《国榷》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和修订,最终定稿。

  谈迁没有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而是选择重新执笔,细致考证史料,这才有了翔实可信的《国榷》流传于世。

  《浮生六记》中说: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何必计较得失。

  患得患失终无果,不如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本不易,何苦为难自己。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将拥有视为命运的馈赠,将失去看作生活的寻常。

  看开看淡之后,人生自有一番天地。

 

  2、放下执念,沉淀自己

  禅宗里有一句话: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

  人们往往为达到理想的彼岸,终日忙忙碌碌,费尽心神,殊不知,真正的彼岸,蕴藏在追求的过程之中。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一位僧人问禅师:“师父,以我的天资,开悟须待何时?”

  禅师说:“十年。”

  僧人不解:“若我努力禅修呢?”

  禅师说:“二十年。”

  僧人愈加迷惑:“若我不舍昼夜,一心苦修呢?”

  禅师说:“你若这样,开悟将遥遥无期。”

  僧人惊讶地问:“师父,我已竭尽全力,为何没有结果?”

  禅师说:“如果你只在乎开悟的结果,又如何关注内心的修习?”

  一味专注结果,不免易生急功近利之意,而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得不偿失。

  人生好似提着一篮果子爬山,愈是惦记着山顶的风景,心中愈是不静,步子愈是不稳,果子难免跌落在地,又不得不重新拾起。

  在这番往复之间,果子亦沾满灰尘,兴许还因着急而遗落几颗,身心也不免疲惫。

  即便在日落前匆忙爬上山顶,果子只剩寥寥数颗,人也平添些许狼狈,眼前的风景,已不是心中的风景。

  佛曰:执着于一念,将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我们不妨在路上,抛下执念,沉淀自我,用心去触摸世界,不知不觉间,自会领悟人生的美妙。

  漫漫人生路,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

 

  3、丰盈内心,成就自己

  《小窗幽记》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为人处事,应心境平和,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寻常,看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在。

  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先生,出生于乌镇,自小锦衣玉食,但他不爱钱财,偏爱读书。

  作家茅盾是木心远亲,藏书万册。1937年,乌镇被日军攻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恐惧,唯独木心一头扎进书里,忘我地阅读。

  冬天,木心独居莫干山,没有电,他便点上蜡烛,披上棉被,不分昼夜地创作。

  与大多数人一样,木心的人生,未能逃避坎坷,他经历了三次牢狱之灾。

  第一次,木心因诬陷入狱,期间,母亲病逝;第二次,木心的手指被折断三根,饱尝锥心之痛。

  五十岁时,木心第三次入狱,人们以为他熬不过去,但木心活了下来,还活得怡然自得。

  出狱那天,木心穿着大衣,戴着礼帽,皮鞋擦得锃亮,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

  三次无妄之灾,对普通人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木心能够处变不惊,没有戾气,得益于他强大的内心。

  正如《菜根谭》里说: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座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内心丰盛,胸怀就如碧空大海般宽广,生活便如神仙逍遥般自在。

  人世苍茫,高低起伏,没有谁可以一生顺遂。

  内心丰盈之人,风霜雪雨皆是过往云烟。没有住所,以天为盖,没有卧榻,以地为庐,丝毫不会动摇前行的脚步。

  人生多风雨,真正的智者,懂得丰盈内心,在风雨中成就自己。(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