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自己这颗心,才能过好这一生

时间:2022-05-31 21:01:29来源:赵云经理

  修好自己这颗心,才能过好这一生

  心若不动,万事从容。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王阳明:修好自己这颗心,才能过好这一生.jpg

  01 艰难处修心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在王阳明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参加会试又一次落榜。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考上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大家还以为他太过伤心了,便都来安慰他,帮他打开心结。但王阳明却说:“你们认为落榜是耻辱,我却认为落榜动心才是最耻辱的。”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那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泰然”呢?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向内寻求定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02 静时养心

  古人云:“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一个人只有保持安静,才能放松自己、淡泊从容。

  苏轼被贬黄州,为自己建了一座草堂,他请人将草堂四壁绘满雪花,称之为雪堂。外界复杂纷扰,雪堂却独守一份简单。闲来无事,苏轼便静坐其中,独自面对四面雪白,内心平静而丰盈。

  现代人忙忙碌碌,没有一刻安闲,疲惫的心灵时刻紧绷,迟早会有崩断的一天。安静下来,一个人才有时间去沉淀、去反思、去升华。

  古人说:静能生慧。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拥有一份应对复杂的智慧。只有心灵安静下来,才有了观照万物的可能。

  03 遇事时宽心

  晚清时期,朝廷对手握大权的曾国藩提防之心愈重,玩起了制衡之道,而左宗棠正是朝廷完成制衡的重要人物。但曾国藩在大事处理上,从不跟左宗棠计较个人嫌隙。

  当左宗棠在西北作战时,曾国藩尽心尽力督办粮草,而且还把自己手下的一员虎将刘松山拨给左宗棠。对左宗棠成功平复新疆叛乱,曾国藩钦佩不已,称他是“当今天下第一人”。

  《菜根谭》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做到这三点,既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余生,用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去处理事情,做一个有原则却也懂得退让的人。

  04 独处时守心

  古人认为独处可以“神不浊”,默坐可以“心不浊”。一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清明。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守住内心的准则、守住人生的底线。

  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有个县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价值连城、珍贵异常。曾国藩晚上拿出来细细观赏之后,退还给县令,说:“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上不负天、下不愧地,才能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守住利益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守住人格与尊严。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贵在修心。一个人唯有内心丰盈坚定,安静澄澈,才能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修好这颗心,才能活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