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这一生,要学会从善的角度看待事物

时间:2024-02-25 05:01:00来源:企业管理智库

                                 `


  细节也要注意

  能够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就是能够把工作做好的人。

  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要敏锐地观察自己所处的状况。为此需要触及事物本质的、敏锐的观察力。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源于精神的集中。但是,想要一下子精神集中,却总是力不从心。

  其实,精神集中是一种习惯。如果养成习惯,平时连有关细节也予以注意,那么在任何需要的时刻,立即能将精神高度集中。缺乏这种习惯,要做到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就极为困难。

  你或许太繁忙,但越是繁忙,越应该养成注意细节这一习惯。即使你不感兴趣的事物,你也应该努力地予以注意。这就叫“有意注意”。

  日常的“有意注意”能够左右关键时刻的判断力。

  经过训练,具备洞察力和注意力、能够以敏锐的神经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才是干脆利落处理问题的人,才是真正能干的人。

  活用潜意识

  如果能活用潜意识,就能迅速地、轻而易举地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开汽车,如果转弯角度和车速的不同,方向盘的操作也不同。但驾驶熟练以后,无意识中就能正确判断情况,熟练驾车。

  这是因为经过反复练习,类似的模式进入了潜意识之中,它能瞬间涌现出来,应对相关情况。

  日本象棋名将升田幸三说过:“对局高潮时,制胜的一着,忽然在脑中闪过。稻盛和夫在头脑中考虑了几十种走法,慎重地探讨了各种可能性,但结果证明,还是最初直觉的那一着最为正确。”

  这是一个活用潜意识的绝好事例。我们在人生中经历的各种事情全都会进入潜意识。

  在这中间,每天每日用心重复的经验以及印象深刻的经验,可以返回显意识,并加以活用。

  但是,印象强烈的经验可遇不可求。

  所以,对任何事情都认真地、用心地、反复地去想去做,这才是活用潜意识的唯一方法。

  缺乏平日里认真的态度,就不可能对事情做出正确迅速的判断。

  通逻辑,合伦理

  日本俗语常说:“此话有道理”“道理上讲不通”。这个“道理”是指人的精神指标,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人持有的判断基准,也就是所谓的哲学。

  大家都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事情做出判断。而且大家都会对照自己的判断基准,判断是非对错。

  如果要追溯这种判断基准的根源,那就会追到“道理”或“伦理”,也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条原理原则。

  所以,判断事情是否“符合道理”,不仅指逻辑上有无矛盾,而且要与做人的准则相对照,确认有无违背。

  就是说,不是随意在头脑里做轻率的判断,而是回到人精神的最基本的原点进行思考,做出“符合道理”的判断。

  缺少哲学的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为他不明白自己的基准应该放在哪里。与此相反,持有正确基准的人,万般皆通。因为这是万人都认可、都接受的东西。

  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在自己心中确立正确的判断基准。

  把原理原则作为基准

  时时都要依据原理原则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引用常识或惯例进行判断,然后行动,这是不可取的。只靠常识和经验,在遭遇新的情况时,就无法应对。每逢这种情况,就会举止失措,狼狈不堪。

  如果能一以贯之地依照原理原则做出判断,那么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困惑,不会迷失方向。

  所谓依照原理原则,就是以社会的道德、伦理做基准,把做人的正确准则正确地贯彻始终。

  依据人间正道进行决断,可超越时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通畅无阻。所以,一贯持有正确判断基准的人,即便闯入未知的世界,也决不会惊惶失措。

  能够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事业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也不是因为他们具备常识,而是因为他们理解人的本质,因为他们依据原理原则做出判断。

  不要迷失原点

  假设登山途中,陷入被浓雾包围、能见度为零的状况。如果那时再在岔道口判断进路,就可能因迷失方向而遇难。

  这时候,应该返回出发时的根据地,以图重新出发。这种做法,在开创新事业时,或在挑战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时,也同样适用。

  在新的领域中屡屡碰壁,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把精力放在克服当下的问题上,那么即使解决了这些问题,但结果却是偏离了当初的目标。

  一味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不知从何时起,你已经远远地脱离了自己原有的目标。

  自以为克服了某些障碍,自我安慰:“干得不错!”还感觉满足:“做到这份上,够好了。”但结果是,你已与本该有的成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你随机判断,就事论事,没有回归到事物的原点。

  只有看清原点、立足于事物本质的判断,才能在未知的领域中获得成功。

  从善的角度看待事物

  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有正确认识。但拥有这个“正确认识”却极其困难。

  因为事实虽然只有一个,但现象却因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而不同。

  不存在所谓“绝对的事实”。观察现象的人,是通过自己心中的“过滤器”认识事物的,所以,认识是被主观所左右的。

  事实虽然只有一个,但却既可以解释为善,也可以解释为恶。这是我们日常经历的事。

  例如,有一位拼命工作的人。如果认为此人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努力加倍于人,拼命工作。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善”的。

  但他不顾家庭,不顾自己的健康,也不会娱乐,只是一味干活,是个“工作狂”,从这个意义上讲,又可认为他是“恶”的。

  很难判定哪种评价是正确的,或许两者都是错的。稻盛和夫认为,既然人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意识的左右,就应该养成从善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习惯。

  对事物持否定的看法,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但是,基于高层次的心灵、对照正确基准得来的认识和判断,就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抑制本能之心

  人有“本能之心”和“理性之心”。所谓“本能之心”就是斗争欲、食欲、性欲、嫉妒心等,是用来维持自己肉体和生命的。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以这个“本能之心”作为判断基准,并对事情做出判断的。但是,这样的话,就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而且还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我们有必要抑制本能之心。当本能之心被抑制时,人的心中就会产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就会产生对事物进行逻辑推理的理性之心。

  这个理性之心在一个人的心中占多大比例,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抑制本能之心是非常困难的事,这是因为人缺少本能之心就无法生存。因此,不是说要消除本能之心。

  而是说,本能之心不可过度使用,需要做出努力,把本能之心抑制到最小限度。

  为了抑制本能之心,最好的方法是,在利己的欲望刚冒头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不可胡思乱想!不可随心所欲!”要不断地告诫自己。

  若是养成了抑制本能之心的习惯,就能够让理性之心活跃,从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将意识聚焦

  所谓“理性之心”,是指对事物进行推理判断的心。

  使用理性之心时,要像透镜汇集太阳光线一样,将意识聚焦。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用心地进行思考。这叫作“有意注意”。与此相反,比如听到声响就回头去看,这种无意识的反应,叫作“无意注意”。

  因为人都有习惯性,将“有意注意”持续多年,养成习惯,就可以像激光光束一样,将意识聚焦。在发现问题的一瞬间,理性之心就会随之启动,抓住问题的核心。

  然而,人还有“灵性之心”。灵性之心判断事物的正确程度,可以远远超越理性之心。它不经过推理推测,在一瞬间发生,对事物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

  据说,世界上那些伟人们取得的成果,就是因为这种灵性之心犹如天助地反映在了他们的才能和技术上。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在苦境中感觉心中一亮,计上心来,宛如神的启示,如果把这称为“灵性之心”的话,那么它出现的前提就是:

  一味埋头工作,正面面对困难,不断追问“作为人,何谓正确?”始终实践人间正道。

  如实观察

  美好的、纯粹的心灵可以看见真相,而充满利己的心灵中,只能看到复杂的事物现象。

  比如,“自己想得益”,基于这种私欲去做事,就会使简单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还有,“想让别人看好自己”,为此而作的种种辩解,会模糊问题的焦点,延误问题的解决。

  必须保持一颗“如实观察事物”的纯洁之心。

  正因为放任自己怪异的私心作祟,才使单纯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即使自己蒙受损失,仍然必须如实观察事物。如果自己有错,就要坦率承认“自己不好”。当用这种清澈的目光审视时,就能把问题看得很单纯,就不会心生烦恼。

  如果不摆脱“自己要轻松、要富足,想让别人羡慕自己”这类的私心,事物就不肯呈现它的真相。

  为了直面真相,必须具备赴汤蹈火的勇气。如果具备即使自己流血流汗也敢于冒风险的精神气魄,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转自网络)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