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传贤不传子是对鸿海股东最大交代

时间:2023-10-10 05:01:00来源:企业管理智库

郭台铭:传贤不传子是对鸿海股东最大交代

  台湾《经济日报》12月19日消息,今天是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先妻林淑如70岁冥诞,郭台铭19日带着家人前往爱物园。郭台铭表示,公司治理最大原则,就是对公司最大利益,公司治理透明,而传贤不传子是对鸿海股东最大交代。

  郭台铭还说:“很多人说鸿海公司治理不好,不够透明,我想过去鸿海做很多OEM(代工)不是不想透明,是客户不让我们透明,刘董事长(刘扬伟)接手之后,提出很多研究院的计划都是自主创新跟先进发展,就可以对外透明。”

  年营收将近9000亿人民币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是典型的草根创业家。

  到他成人,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家里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

  郭台铭走上创业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个朋友找他帮忙,替一家外商找个塑料零件加工厂。必然是,半工半读也才读到船务专科的郭台铭,在航运公司实习时,就已经有了开工厂的想法。

  当时,台湾的航运贸易越来越好,很多同学都学什么干什么进入航运公司上班,但郭台铭逆向思考:没有工厂哪来的贸易呢?开工厂才能发展出更好的事业。

  这,就是郭台铭的实业精神。

  在他的创业史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郭台铭:传贤不传子是对鸿海股东最大交代`

  郭台铭:我每天工作15个小时

  始终把事业排在第一

  郭台铭认为,再好的题目也有失败者,再不好的题目也有成功者,关键是精神。

  1.遇困难一定把创业放第一,你的决策都要以创业为重要考量,要做一个创业家,必须要牺牲你自己的时间,把事业排在第一,那你的很多东西就必须往后排。

  一年360天,一天24小时,你脑子就是想着说我必须要把这件事做成功,要把不必要的应酬抛诸脑后。我每天工作15个小时,谁想接替我的位置,谁就应该比我更努力。

  “刚创业时,我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场还要连轴转,实在撑不住,才把电话簿当枕头,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来接着干。现在好像有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对工作存这种心态,我隔天就打断他的腿。”

  2.要能找到协助你成功的资源

  钱,现在对全世界创业者来讲都不是难事,问题是拿钱后怎么把产品开发出来,能上市。

  3.一定要了解市场趋势

  因为现在信息时代的传递非常快,你做什么东西别人也都会做,所以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清楚,做事才会事半功倍。

  富士康:代工大象,上市转型

  谈起苹果的代工厂,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富士康。

  从深圳西乡崩山的一个小小厂区,到现在成长为一家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员工120万人的“超级企业”,可以说,郭台铭创造了“富士康模式”。

  “1988年,我在深圳宝安投资开办了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山洼子,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每个人都要穿上大大的雨鞋。不过,当时整个深圳也没有几条完整的马路,不像现在,要找一条破碎的马路反而很难。”郭台铭说,过去几十年,富士康在制造加工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用心铸就的工匠精神,是富士康最宝贵的财富。

  在《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中写道,过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亩亩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结穗之后,农人喜欢拿着镰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运用自动化机械耕田,接穗时使用割稻机,最重要的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品质跟技术工匠的心血结晶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看,富士康就像是开着“割草机”的全球军团,让拿着镰刀的日本农夫不知所措。

  而在当年,这种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快速交货的优势不仅仅对于日本精雕细琢、限量生产的工匠造成了威胁,也击败了像伟创力这样的代工巨头。

  但这种情况到了2006年、2007年发生了变化:工人们不愿意加班了。年轻人觉得,加班太累了,要出去玩。这就是第二代产业工人。这些孩子小时候,父母在外面打工,往往被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他们这个年龄,手心是向上的,缺什么伸手找父母要就好了。工人们的需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衣食住行,渐渐转向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单调的体力劳动,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

  “工人们不好管了”只是富士康代工模式进入瓶颈期的一个缩影,让郭台铭感到真正焦虑的是富士康最辉煌的时代可能一去不返。

  2013年,因营收与盈利不达预期,鸿海股价遭遇重挫,当年大跌64.39%。在一场长达八小时的股东大会上,郭台铭鞠躬向股东道歉,并宣布分拆业务结构重整的决议,减少对苹果公司产品制造的依赖,重点放在开发新技术、知识产权和电子商务上。

  按照郭台铭当时公布的规划,未来鸿海的组织架构将不再以并购扩张为主,而是针对成熟的产品、产业或事业体,进行分家、分权、分立后,让每个次集团均能健康成长。在每一个次集团中,都将诞生一位总裁。同时,财务、专利等部分仍将由集团母公司控制。

  下一个苹果在哪里?对于郭台铭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但对于此时的富士康来说,避免单一业务的占比过高已经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2019年6月21日,鸿海集团召开股东大会,郭台铭最后一次以董事长身份出席鸿海股东会,并将于董事会后正式退位。鸿海集团的董事长的接班人终于尘埃落定,会上宣布刘扬伟接替郭台铭成为鸿海的新董事长。刘扬伟表示,鸿海过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在董事会下新设9人组成的经营委员会,未来经营将透过9人小组机制运作。除郭台铭先前已设立重要的发展方向,刘扬伟说,鸿海也会朝人工智慧(AI)结合8K和5G的转型方向前进,工业互联网也是未来重要的产业方向。

  展望未来营运方向,刘扬伟指出,要让原先以“劳力”密集为本的体质,脱胎换骨转型成以“脑力”密集为主的结构,具体做法为迈向F1.0现况优化、F2.0数位转型、以及F3.0转型升级;鸿海集团将投资“电动车、数位健康、机器人”三大产业,和“人工智慧、半导体、新时代通讯技术”三项新技术领域,以“三加三”为公司重要的发展策略。

  传贤不传子:郭台铭之子在做什么?

  郭守正出生于1976年,当时鸿海还是一家刚刚成立2年的小企业。父亲忙于四处筹资,很少在家。郭守正12岁前往美国,据说与父亲的交流很少,但大学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学习工厂管理专业,很显然是被期待成为鸿海的继承人。

  大学毕业后,郭守正并没有进入鸿海,而是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受大学时代结识的妻子的影响,郭守正倾心于电影行业,从25岁开始成立了10多家电影制作相关企业。

  “彬彬有礼,待人亲切”、“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良好的教养”等这些都是对郭守正的评价,与个性强烈、被称为“鸿海帝国总司令”的父亲完全相反。

  郭守正现在仍然是三创的董事长,外界评论说,如果作为继承人的话,应该让他接触鸿海的主业电子设备代工服务(EMS),但好像没有这种迹象。

  “继承人是凭能力决定的,而不是血缘”,郭台铭在郭守正进入集团前就早已这样公开表示。

  从古至今,企业的传承都是股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富不过三代”的传承魔咒要怎样破解,值得每一个企业家深究。

热文推荐